关于申请广西大学省部共建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开放课题的通知(更新)

2024年01月08日 09:52 陈锡勇 点击:[]

省部共建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部共建国重室)是依托广西大学立项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设立有三个研究方向:“铝资源绿色开发与高效利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设计加工与智能制造”、“特色工程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设计与理论”。

省部共建国重室立足广西铝等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毗邻东盟区位优势和学校“双一流”建设优势,紧密围绕广西特色铝资源绿色开发与利用、耐极端复杂环境的高性能铝合金和铝-钢复合材料、铝合金材料加工过程智能化数字化关键技术、铝钢等金属-混凝土组合结构等的设计加工与智能制备以及其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解决“资源-材料-结构”有机链条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服务国家和广西地区铝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省部共建国重室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促进国内外优势科研团队针对铝产业资源高效利用、高性能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与组合结构领域中的基础和前沿问题开展协同创新,现发布省部共建国重室2023年度开放课题指南,欢迎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积极申报,鼓励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牵头申请。

一、课题指南

(一)高硅低品位铝土矿机械活化作用下酸溶行为及多孔吸附功能材料制备

研究目标

高硅低品位铝土矿是我国现有储量最为丰富的铝矿类型,由于铝硅比低,采用传统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时将产生大量碱性赤泥渣,给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环保压力。本课题立足于铝土矿资源绿色开发与高效利用,针对目前碱性渣回收价值低、处理难度大等问题,采用机械活化与酸溶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响应曲面模型优化浸出工艺参数,通过对矿相结构演变规律和元素溶解行为的分析,实现低品位铝土矿的绿色高效浸出;通过对黏土类矿物选择性浸出行为和浸出渣多孔结构形成机制的探究,阐明其作为吸附材料的结构基础,从而避免碱性渣的产生,并最终达到浸出渣高值化利用的目的。本课题的成功实施将为低品位铝土矿湿法提取工艺提供崭新的研究思路,并为此类矿物资源的高效清洁化利用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高硅铝土矿机械活化作用下矿物结构演变规律。

2.活化铝土矿中关键元素在酸性浸出剂中的溶解行为。

3.多孔硅基浸出渣形成路线解析。

4.多孔硅基吸附剂对常见污染物的吸附性能探究。

5.高硅铝土矿绿色清洁化制备多孔吸附剂工艺开发。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解析高硅低品位铝土矿在机械活化和酸溶过程中的微观结构转变及多孔硅基吸附剂的形成过程,开发出一种硅基多孔吸附剂绿色清洁化制备工艺,其中吸附剂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以亚甲基蓝为例),吸附容量优于同类硅基吸附剂。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二)微波流态化焙烧强化赤泥资源利用研究

研究目标

针对赤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的迫切需求,开展微波流态化焙烧强化赤泥利用新技术研究,探明焙烧过程微波-流态化协同强化铁矿物相重构和碱固化机制,建立焙烧过程铁矿物精准重构、碱毒害组分安全解离理论体系。

研究内容:

1.赤泥焙烧过程吸波及气固流动特性研究。围绕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从微波流态化反应器中物料受热和传热传质角度解析赤泥吸波及气固流动特性,为探明微波-流态化协同强化铁矿物相重构和碱相固化提供理论基础。

2.焙烧过程协同强化铁矿物相重构和碱相固化机理。通过系统研究赤泥微波-流态化焙烧过程铁矿物和含碱矿物反应热力学、动力学、物相转化、结构演化,形成协同强化铁矿物相重构和碱固化新技术。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解析赤泥吸波及气固流动特性,形成协同强化铁矿物相重构和碱固化新技术。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三)赤泥堆场稳定与绿色复垦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

解决赤泥的堆存及绿色复垦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依据仿自然修复原理,采用多种方法联合修复赤泥,提出赤泥的复垦土壤重构技术,解决赤泥的绿色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促进广西传统冶金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开发新型土壤化技术,加速赤泥土壤化进程。

研究内容:

选取“赤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获悉赤泥材料的矿物组成及基本物理力学参数,以此为基础开展赤泥堆场模型试验及数值计算,深入研究堆存场失稳机理及失稳演化规律,最后开展赤泥联合修复,通过复垦土壤植物种植模型试验,获得可能的土壤剖面构型和土壤关键层,确定最优土壤剖面构型,从而揭示赤泥堆存场失稳机理和复垦土壤重构与优化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构建一种赤泥堆场安全评价体系,开发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复垦土壤重构与优化关键技术,突破赤泥的堆存及绿色复垦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1次。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四)面向高效有机太阳电池的新型铝基复合电极研制

研究目标

针对铝基先进功能材料的应用拓展需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溶液加工的新型铝基复合电极功能材料,开发高性能铝基复合电极关键制备技术,基于此构筑高效铝基有机太阳电池器件。

研究内容:

1.铝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及可控合成。从化学合成角度出发,开发高导电、制备方法简单的铝纳米片,为铝基复合电极研制奠定材料基础。

2.铝基复合电极制备工艺的开发。研究导电分散液、复合材料对复合电极性能的影响,优化材料结构与电极性能,阐明其结构-性能关系。

3.高效铝基有机太阳电池器件构筑。研究复合电极结构、器件构成、界面相互作用等因素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建立复合电极-器件结构-界面相互作用-器件性能构性关系。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开发高性能、可溶液加工的铝基复合电极关键材料与技术,构筑高效有机太阳电池。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五)铝基准二维钙钛矿材料及蓝光LED应用

研究目标:

围绕高性能铝基发光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开发,构建新型铝基改性的蓝光准二维钙钛矿材料,大幅提高其发光效率和光化学稳定性,并应用于LED的研究,为高性能发光显示提供材料基础。

研究内容:

1.新型准二维钙钛矿材料的设计、模拟与优化。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有机共轭分子对不同生长行为的物理化学形成机制,无机金属框架与功能有机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对材料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2.材料稳定性提升的策略与器件性能。引入惰性的无机金属离子提升材料光效率和稳定性,引入共轭有机分子实现对晶体结构生长方向的精准调控,并研究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开发新型蓝光准二维钙钛矿材料制备新技术,获得外量子效率(EQE)在15%以上、最高亮度达到10,000 cd·m-2的蓝光发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2.成果形式:结题研究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六)氧化铝生产所需新型高分子絮凝剂研制

研究目标

高纯氧化铝在生产过程中,赤泥沉降分离工序对氧化铝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加速赤泥沉降普遍采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添加高分子絮凝剂。然而,目前采用的高分子絮凝剂如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酰胺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面临着成本高、用量大和沉降差等问题。因此,发展一种适合我国本土及几内亚铝土矿为原料生产氧化铝时赤泥沉降分离的絮凝剂尤为重要。同时,开展新型高分子絮凝剂对赤泥的沉降机理研究、沉降工艺的改进也迫在眉睫。

研究内容:

1.分子模拟辅助下的新型高分子絮凝剂的开发。

2.新型高分子絮凝剂的分子设计、结构性能表征、吸附性能调控与优化等。

3.新型高分子絮凝剂微观性能构效与吸附动力学模拟。

4.新型高分子絮凝剂辅助赤泥沉降机理研究。

5.新型高分子絮凝剂沉降工艺技术的研发。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建立完整的分子模拟体系,设计制备出高性能的新型高分子絮凝剂并将其应用于赤泥沉降过程中。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七)电解铝惰性阳极材料及其多相界面反应研究

研究目标

围绕电解铝过程中节能降碳的迫切需求(我国电解铝行业2020年CO2总排放量约为4.26亿吨,约占全社会CO2净排放总量5%),通过电解铝过程的阳极多相界面反应研究,发展节能减碳新技术,破解制约电解铝产业发展的瓶颈。

研究内容:

1.电解铝过程的阳极多相界面反应研究。从化学反应工程角度解析电解铝过程中的阳极多相界面反应特性,为惰性阳极材料研制奠定基础。

2.电解铝惰性阳极材料设计与优化。通过界面电离反应与其它氧化反应串联,通过设计优化研制能够替代碳素体阳极的惰性阳极材料,发展“零排放”电解铝技术。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解析电解铝过程中的阳极多相界面反应特性,研制出电解铝惰性阳极材料1种。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八)高端铝合金产线三维数字孪生平台构建

研究目标

围绕高端铝合金生产的关键制备技术体系,构建高精热处理生产线三维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形成基于CPS架构的关键流程生产和工艺过程的智能化控制试点平台。

研究内容:

针对铝合金带材关键智能制造技术,结合在桂铝产业企业,开展加工流程数据获取、处理技术和数字孪生平台构建技术研究。研究生产过程关键参数的在线实测数据、无损感知和仿真模拟等数据获取和处理技术;用摄影测量构建3D场景和细节建模相结合的方式,开发数据和机理融合的高精度数字孪生模型。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构建高精热处理生产线三维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形成基于CPS架构的关键流程生产和工艺过程的智能化控制试点平台。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九)高品质铝合金薄带连铸工艺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

针对高品质铝合金规模化绿色制造及性能提升的迫切需求,开展高品质铝合金薄带连铸工艺技术研究,开发薄带连铸板坯制备新工艺和轧制新技术,研制出铝合金板带材关键生产工序气垫炉线的CPS系统。

研究内容:

1.薄带连铸原型研发。围绕铝合金薄带连铸工艺特点,从薄带连铸物理条件需求出发,设计薄带连铸熔炼系统、浇注系统、铸轧机构及电磁外场装置,开发自动铸轧控制系统,为制备薄带连铸铝合金提供装备支撑。

2.薄带连铸板坯制备工艺开发。研究薄带连铸条件下铝合金的凝固行为、溶质偏析以及微观组织特征,获得薄带连铸铝合金微观组织与溶质分布精确控制的工艺制度。

3.薄带连铸板坯轧制技术研发。研究薄带连铸铝合金过饱和组织对后续加工工序及组织特征的影响,研究后续轧制-热处理过程中的第二相析出行为、再结晶过程及晶粒细化机制,建立薄带连铸板坯制备-轧制变形-热处理全流程一体化制备工艺体系及组织控制准则。

4.技术-工艺-材料一体化研究。研究装备-工艺/组织间的定量关系,明确薄带连铸制备流程的优化调控机理。探究薄带连铸工艺下铝合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定量关系,获得材料组织及性能最优化的一体化调控理论基础,建立系统全面的薄带连铸理论体系,形成薄带连铸技术-工艺-材料一体化的逻辑闭环。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开发薄带连铸板坯制备新工艺和轧制新技术,形成技术-工艺-材料一体化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制出铝合金板带材关键生产工序气垫炉线的CPS系统。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十)滨海环境下铝合金/铝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锈蚀智能抑制方法及机理研究

研究目标

揭示滨海环境下铝合金/铝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腐蚀劣化机理,发展铝合金/铝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腐蚀智能抑制材料,明析铝合金/铝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锈蚀抑制效果评价机制,最终形成铝合金/铝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智能抑制技术方案,为铝合金/铝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长期安全服役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滨海环境下铝合金/铝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腐蚀劣化机理研究。

2.铝合金/铝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腐蚀智能抑制方法研究。

3.铝合金/铝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锈蚀抑制效果评价机制研究。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发展一种铝合金/铝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腐蚀智能抑制材料,实现腐蚀离子渗透速率降低50%;形成铝合金/铝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锈蚀抑制效果可视化评价方法。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十一)铝合金及铝钢焊接节点损伤评估及腐蚀机理

研究目标

在铝合金焊接结构中,焊接节点及其周围热影响区材料的性能是影响结构安全使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针对金属材料在建筑结构领域的发展和需求,开展铝合金及铝钢节点焊接技术及节点的损伤评估,并进一步对焊接节点的腐蚀机理进行定性定量研究。重点研究铝合金及铝钢焊接方法及其在升温和冷却循环过程中对材料微观结构的改变,分析热影响区内的铝合金材料内部的微观损伤特征,评估和预测铝合金材料焊接后的机械性能折减,提出铝合金及铝钢焊接节点的安全评价体系,并基于铝钢节点腐蚀机理提出有效预防手段,为铝合金焊接结构的安全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

研究内容:

1.铝合金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改变及损伤特征研究。

2.铝合金焊接结构的机械性能研究及设计方法。

3.铝钢节点腐蚀机理研究及预测。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针对铝合金焊接结构的焊接技术、材料性能和微观结构、结构规范设计等,完成详细文献综述和实验数据采集;对现有国际标准的铝合金焊接设计方法进行系统评估,提出更准确有效的铝合金焊接结构设计方法;针对建筑结构中常用的6xxxx系列铝合金,完成加速腐蚀实验后进行材性狗骨实验和材料微观分析,并提出焊接节点腐蚀评估方案。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十二)考虑焊缝影响的铝合金管混凝土工作机理与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研究目标

开展带焊缝铝合金管的基本力学性能研究,拟确定其真实残余应力分布、焊接热影响区长度、焊接对母材力学性能削弱程度等关键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带焊缝铝合金管混凝土短柱、中长柱和长柱的轴、偏压试验和理论分析,拟揭示轴、偏压下带有焊缝的铝合金管与核心混凝土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考虑焊接热影响区影响的单轴应力-应变关系模型、截面承载力和构件稳定承载力设计方法。

研究内容:

1.带焊缝铝合金管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2.带焊缝铝合金管混凝土短柱轴、偏压力学性能研究。

3.带焊缝铝合金管混凝土构件稳定性能研究。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确定带焊缝铝合金管的残余应力分布模式和焊接热影响区长度的计算公式,提出焊接热影响区对铝合金管强度和刚度的折减系数;揭示轴、偏压荷载作用下带焊缝铝合金管对核心混凝土的非均匀约束效应,提出带焊缝铝合金管混凝土组合构件的轴、偏压承载力计算方法;确定焊接热影响区对构件荷载-挠度曲线的影响规律,提出带焊缝铝合金管混凝土组合构件的轴压、偏压稳定承载力计算方法。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申请专利2项、参加国内国际会议并作相关报告1~3次。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十三)铝合金管地聚物再生混凝土柱高温性能及抗火设计方法研究

研究目标

以铝合金管地聚物再生混凝土柱为研究对象,对其高温下的力学性能展开研究,进行高温下铝合金管地聚物再生混凝土柱的轴压试验,获得其温度发展、轴向变形和高温下抗压承载力等试验数据;建立铝合金管地聚物再生混凝土柱的高温下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其在高温下的破坏模态、变形发展、刚度和抗压承载力变化等力学特征;深入剖析截面尺寸、铝合金管厚度、温度和材料强度等重要参数对铝合金管地聚物再生混凝土柱高温下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参数分析结果给出其高温下抗压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为铝合金管地聚物再生混凝土柱的抗火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铝合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研究内容:

1.进行高温下铝合金管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短柱的轴压试验研究。

2.对铝合金管地聚物再生混凝土柱的高温下受力全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

3.对接近实际工程尺寸的铝合金管地聚物再生混凝土柱进行参数分析,找出重要参数对该类新型组合结构柱高温下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其高温下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建立铝合金管地聚物再生混凝土柱的高温下力学性能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明晰重要参数对铝合金管地聚物再生混凝土柱的高温下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高温下铝合金管地聚物再生混凝土柱的抗压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十四)功能可控铝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智能节点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

研究目标

提出一种功能可控铝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智能节点,该节点采用干式连接,构造简单且装配便捷,以期满足抗震性能需求的同时,能够实现结构震后承载能力可恢复、复位功能可调节且损伤程度可评估。通过探究铝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节点承载-耗能-复位协同工作机理,分析该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规律;提出能够准确反映结构受力与滞回特性的力学计算模型以及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节点结构地震弹塑性全过程响应特征及易损性分析。

研究内容:

1.功能可控铝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智能节点地震损伤机理分析。

2.功能可控铝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智能节点力学模型与抗震设计方法。

3.功能可控铝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震后功能评价及地震易损性分析。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探究关键设计参数对节点损伤演化的影响规律,揭示铝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智能节点承载-耗能-复位协同工作机理;构建功能可控铝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智能节点的简化力学模型和恢复力模型;提出功能可控铝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智能节点的震后功能评价方法,实现功能可控铝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地震弹塑性全过程响应分析与抗震性能评估。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国际会议报告不少于1篇。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十五)铝合金条带加固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力学性能研究

研究目标

研究铝合金条带加固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承载力、变形和刚度等力学性能,预测加固后构件的承载力、变形和刚度,确定铝合金条带的牌号与适宜的厚度、宽度、间距,推动钢筋混凝土加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内容:

1.铝合金条带加固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力学性能。

2.铝合金条带加固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的力学性能。

3.铝合金条带加固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参数分析。

考核指标和其它说明:

1.技术指标:建立铝合金条带加固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建立铝合金条带加固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确定工程应用中铝合金条带的牌号、厚度、宽度、间距等关键参数。

2.成果形式:课题结题报告1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T1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申请专利1项。

3.资助经费:20万元。

4.研究周期:2年。

二、申请须知

1.非依托单位的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部门等单位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均可在课题指南范围内(见“一、课题指南”)提出申请。鼓励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申请本实验室开放课题。

2.申请人需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在所申请的领域内具有相应的理论和技术积累。

3.鼓励每个申请课题指定一位本实验室研究人员为合作人员(同时也为开放课题在室联系人)。鼓励本室研究人员联系校外科研人员依据本指南申请开放课题;课题一旦立项,本室合作人员需督促开放课题负责人依据课题任务书开展工作,并按时申请结题验收。

4.开放课题申请限项规定:同一开放课题申请人申请和在研本实验室开放课题数不超过1项。本室合作人员参与申请和在研本实验室开放课题数不超过2项。

三、申请程序

1.申请人须认真填写开放课题申请书(模板见附件2),并经所在单位科技管理部门签署审查意见后,于2024年1月20一式四份寄送本实验室,同时发送word版本申请书至实验室电子邮箱(sklmmcs@gxu.edu.cn),邮件标题为:2023年度省部共建国重室开放课题申请书-单位-姓名

2.实验室将根据课题的意义、学术价值和创新情况,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对申请书进行评审,择优遴选立项。

3.获批开放课题的申请人须与本实验室签订开放课题任务书,并将填写好的任务书后及时寄回本实验室。

四、课题经费使用与管理

1.课题采取“前资助+后补贴”的支持方式:课题立项后,申请人可先使用资助总经费的50%用于课题实施;实验室根据课题第一年年度进展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资助剩余经费(全额或部分或取消)。课题正常结题验收时,如产出的科研成果显著,可酌情增补额外资助经费。

2.课题经费不外拨至开放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课题负责人凭有效票据到本实验室按规定办理报销业务。

3.课题正常结题验收后,如尚有经费节余,节余经费可继续由课题负责人掌握,用于后续研究。因故发生课题中止,所余经费由本实验室收回。

4.开放课题经费的开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科研业务费(包括材料费、测试费、版面费和资料费等)。

(2)交通差旅费,主要为课题组成员因参加学术交流或学术会议等而往返所在单位与目的地之间发生的差旅费(含住宿费等)。相关报销标准按广西大学有关规定执行。

(3)劳务费,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明确列入任务书并参与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博士后及其他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

五、工作评价及成果管理

1.所有立项开放课题,须于每年11月1日前提交年度研究工作进展报告。如具体递交时间有变化,本实验室会另行通知。

2.实验室审核课题研究工作进展报告,若发现课题研究计划或方案出现问题,本实验室有权暂时终止、调整或取消课题及经费资助。

3.课题结束或终止,课题负责人须向实验室提交结题材料并归档。

4.受到本实验室资助的开放课题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归研究者所在单位及本实验室共有。外籍人员成果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5.开放课题申报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时,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在学术论文成果中须以第一署名单位署名本实验室名称(“广西大学,省部共建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4”、“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eatured Metal Materials and Life-cycle Safety for Composite Structur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2)在成果中致谢本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

(3)须将本室合作人员列为通讯作者。

6.未依照要求完成相关课题的受资助负责人未来将不能参与本实验室的任何项目或课题。

六.申请书邮寄地址及联系方式

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省部共建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编:530004

电话:18378306726

联系人:朱秋萍

电子邮箱(E-mail):sklmmcs@gxu.edu.cn


  

 

省部共建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4年1月8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