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架构

2024年07月10日 10:16  点击:[]





 实验室主任

韩林海 教授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分委会(TC 71/SC 9)主席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完成人)

  • 202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 自然科学一等奖(第1完成人

  • •202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 •2023年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 •2024年第六届杰出工程师奖

  • •2024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 Region 10

  •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 Award

  • (中国内地首位获奖人)

  • •2025年ISO卓越贡献奖(“混凝土材料与结构”领域全球第1位)

清华大学教授,结构工程专家,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IStructE)、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ICE)Fellow。他是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完成人,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第1完成人,202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卓越贡献奖(“混凝土材料与结构”领域全球第1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国际区杰出服务奖(中国内地首位)等系列奖项的获奖人。

他深耕钢管混凝土结构领域三十余年,解决了其全寿期力学性能演化分析难题,创立了钢管混凝土及其混合结构的全寿期安全性分析理论与设计技术体系,实现了其“基础理论与方法—重大工程应用—技术标准国际化”的贯通。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5部,第一/唯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5篇。论著总他引5万多次(其中SCI-E 1.9万多次、CNKI 3.1万多次,二者无交集)。代表作中,单部专著最高他引7900多次,单篇论文最高他引1400多次。连续11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位列土木工程全球第4。

其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任国际会议大会主席9次,作国际会议大会主旨/特邀报告30余次。2025年7月,作为唯一来自亚洲的大会主旨报告人,韩林海应邀在美国举办的第10届国际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会议(CCX 2025)上作45分钟大会主旨报告。

其研究成果突破了大型复杂钢管混凝土结构性能提升与全寿期安全性设计的共性技术瓶颈,被广泛应用于标志性工程,包括北京中信大厦(中国尊)、广州塔、西堠门跨海输电塔、雅安干海子特大桥等。基于其研究成果及长期工程实践检验,韩林海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GB/T 51446-2021、钢管混凝土首部ISO国际标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ISO 16521:2024,后者被英国、丹麦、荷兰、比利时采用为其国家标准。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委托,韩林海创建了ISO“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技术分委会(TC 71/SC 9),并被委任为首任主席,组织领导全球相关ISO国际标准的制定。

 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邹炳锁 教授

undefined

  • 博士生导师

  • 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

  • 2019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批八桂学者称号。

  • 多次被Elsvier国际出版集团公布为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邹炳锁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2005年在中科院物理所工作,2005年-2009年在湖南大学工作,2009年-2019年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创建北京市纳米光子学与超精密光电系统重点实验室,任主任,2019年至今在广西大学工作,现任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院长。1996-1999年出国访问研究,分别在国立新加坡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展纳米科技的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尺度功能材料与器件、纳米光子学与光电器件、磁性半导体与未来光电应用。

曾负责973子课题和基金委重点项目,承担面上基金5项,教育部重大装备项目重点项目负责人。其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实验室副主任

陈正 教授

undefined

  •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

  • 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

  • 广西教学名师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广西教学名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Visiting Professor(2014-2015),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宝钢优秀教师奖、广西杰出青年基金、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广西青年科技奖和广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流变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土木工程学报》和《Journal of Sustainable Cement-Based Materials》编委、中国混凝土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硅酸盐学会秘书长、广西高校土木建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致力于桥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为国家战略工程川藏铁路的世界最大跨度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藏木雅鲁藏布江特大桥、世界最大跨度拱桥平南三桥、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度拱桥天峨龙滩特大桥、川藏铁路金沙江大桥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3项、省部级项目10项,成果在包括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orrosion Science、《土木工程学报》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在内的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109篇(SCI收录35篇、EI收录56篇,其中ESI热点论文3篇),被SCI、EI收录论文引用600余次;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负责编写2项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中混凝土制备与施工的相关章节。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主讲课程获国家一流课程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和广西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实验室副主任

赵林 教授

7161

  •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从事桥梁和结构风工程研究,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和秘书长、中国空气动力学风工程及工业空气动力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和国际空间壳体结构学会(IASS)涉能壳体结构学会副主席等学术职务。主持或完成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教育部和科技部项目及60余项重大工程抗风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软著70余项,主编专著和教材共5部,主/参编指南和标准共2部。近五年,获得中国发明协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上海市和浙江省颁发的创新奖、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5项。


关闭